模式不断创新
大宗商品现货行业作为紧密联系农业生产与金融服务的重要环节,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平衡,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产品流通模式不断创新,农产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蓬勃发展;拍卖、网上交易、电子结算等新型交易及结算方式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收集、处理技术快速发展……
(资料图片)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现货交易场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脱颖而出?很多交易场所选择在交易模式上不断探索求新,推广公平交易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市场功能,在提高交易规模、拓展业务范围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通过拍卖交易提升农产品价值
2002年12月20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下称“昆明花拍中心”)敲响了拍卖第一锤,凌晨5点钟,来自云南省内的20万枝鲜切花通过拍卖模式走向市场。这里的鲜花交易模式采用荷兰“降价式”拍卖系统,通过不见面、无接触的模式促进鲜花从对手交易走向电子交易。
如今,昆明花拍中心的鲜花交易日均规模已达450万—500万枝,4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通过拍卖交易进入全球。经过20多年积淀,昆明花拍中心已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花卉拍卖交易市场,同时成为集花卉标准制定、新品种研发推广、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多年来对于拍卖交易模式的探索与深耕。
“拍卖交易刚起步的时期,由于多年形成的对手交易习惯,拍卖现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购买气氛,交易产品的价格形成一度低于市场价,因此,供货商不愿意把货品送到拍市来进行交易。”昆明花拍中心相关负责人向期货日报记者透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昆明花拍中心决定采用对部分品种进行交易价格保护的措施来培育市场。为解决花农分散经营的问题,鼓励和帮助花农通过“农户+品牌+农户”的模式组建花农合作组织。2006年又围绕花卉产区70多个自然村开通30多条花卉运输线,解决了花农“送花难”的问题,并在全国率先实施花卉流拍销毁制度……多措并举下,拍卖交易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几年进入拍卖市场的鲜花品质和价格都在提升。”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拍市更适合种得好的花,好花的价格不仅更高,而且相对更加稳定。”良好的价格形成机制会让拍卖市场进入良性循环,而得到行业广泛认可的标准,是拍市得以平稳运行的另一个重要依托。“参与拍卖的鲜花都经过中心评级认定,且拍卖公开透明,当天交易指数行情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昆明花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因如此,花拍中心当天的交易价格直接影响着全国花卉市场的价格走势,鲜切花交易指数成为全国花卉交易价格的风向标。
昆明花拍中心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显然离不开产地优势带来的强大花卉拍卖资源。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认为,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特色资源属性决定了农产品拍卖必须依附于优势资源地域。他表示:“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坚持、‘好花好价’的拍卖观念传播,以及延伸到生产端的鲜切花生产标准是花拍中心成功发展的四大基石。”
昆明鲜切花拍卖的成功经验让业内看到了拍卖交易模式对于促进农产品流通、提升农产品价值的作用和意义。那么,这种交易模式能否复制与推广?答案是肯定的。
2022年12月16日,海南寰球农产品拍卖中心(下称“农拍中心”)正式启动,与昆明花拍中心一样,采用荷兰“降价式”拍卖系统,依托“线上拍卖交易、线下交付提货”的拍卖模式,围绕农业大数据、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竭力打造全球农产品现货拍卖交易高地。据介绍,农拍中心将着重解决农产品交易中间环节多、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销售痛点问题,以点带面打通全产业链,提升海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让名特优农产品销往全国、卖出好价,让农民分享价值链收益,推动热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自2022年9月28日首次试拍至12月13日,农拍中心累计上拍农产品58个品种,成交1.38万吨,交易额为4.94亿元。耙耙柑、车厘子、榴莲、腰果仁等农产品在十几秒内就完成了拍卖。
据了解,近5年来国内农产品拍卖进入了稳步成长阶段,保持了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年均成交额约30亿元。目前,专业农产品拍卖主要集中在云南、宁夏、内蒙古等中西部农产品生产基地,除鲜花之外,粮食、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都已有一定拍卖规模。农副产品拍卖市场成为近年来拍卖企业创新实践最多的市场之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信息,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已经将“农产品拍卖服务”列入鼓励类条目。可以看到,农产品拍卖交易模式的成长空间和应用范围正在变得更加广阔。
以数字化为抓手带动产业升级
数字新技术的涌现和广泛应用,给农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一批涉棉企业,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棉农到轧花厂、仓库到纺织厂,每一位棉农、每一包棉花都有数据记录,有力推动了棉花产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自2004年以来,中国棉花尤其是新疆棉花自种植至交易各环节都已经实现数字化,构建了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使得棉花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农产品。”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副总经理沈洁强介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积极推动提升我国棉花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大数据在棉花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棉花的不断成熟和智能棉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棉业的发展将形成良好的数字生态圈。截至目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服务涉棉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占全国涉棉企业总数的90%以上,累计组织商品棉交易5000多万吨。
如果说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棉花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那么金融与实体的深度融合则为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将供应链金融嵌入交易环节,帮助企业打通融资渠道,有效带动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据了解,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以棉花仓单质押业务为核心,建设网络融资综合服务系统,并与大型银行的网络银行平台对接,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交易商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融资业务,已成为我国棉花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典范。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向记者透露:“在剖析大宗农产品交易场所成功案例的时候,我们提炼出一些优秀的经验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坚持探索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促进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二是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由结合向融合过渡;三是探索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四是初步形成了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模式;五是均在探索多种农产品电商创新模式。”在谈到农产品流通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时,洪涛表示:“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网链化、国际化、创新化、现代化、数字化是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的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