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可谓是风光无限,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份额,让印度本土品牌无地自容,也让三星、苹果等外国品牌垂涎三尺。但是,这样的成绩也引来了印度政府的嫉妒和打压,小米、vivo、OPPO等品牌陆续遭到印度政府的查税、冻资、封杀等一系列围猎行动,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遭遇了“至暗时刻”。
为什么印度政府要对中国手机品牌下黑手呢?原因有三:
第一,印度政府想要“薅羊毛”。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不足,需要靠外资来填补空缺。但是,印度又不愿意放弃对外资的控制和限制,所以就想出了各种花招来向外国企业收取高额的税费。比如说,印度政府就曾经向沃达丰开出了26亿美元的税单,还向谷歌罚款了13.6亿卢比。现在,印度政府又把目标对准了中国手机品牌,指控它们逃税、洗钱、非法汇款等罪名,试图从它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二,印度政府想要“保护本土”。印度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国家,消费占GDP的70%,对本土市场非常看重。但是,由于自身缺乏工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当中国手机品牌凭借着优秀的产品设计、规格配置和价格策略,在印度市场大获成功时,就引起了印度政府和民众的不满和恐慌。他们担心中国手机品牌会抢走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影响他们的国家安全和民族自豪感。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地打压中国手机品牌,在税收、关税、审批、封禁等方面给它们设置障碍,甚至煽动民众抵制中国货。
第三,印度政府想要“对华脱钩”。自从去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后,中印关系降至低谷,印度政府提出了“对华经济脱钩”的口号。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的敌人和威胁,不能再依赖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和排斥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比如说,他们先后封禁了200多款中国手机移动应用软件,将华为等中企排除出5G建设,针对中国投资修改FDI规则,规定“与印度接壤的所有陆上邻国对印度投资必须事先经过政府审批”。他们甚至还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结盟,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面对印度政府的种种打压,中国手机品牌该怎么办呢?是选择退缩还是坚守呢?
如果认为现阶段中资厂商会轻易大批量退出印度市场,并不是一个合理和足够市场化的判断。因为印度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潜力,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人没有联网,这使其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特别是在入门级和经济型市场。而且,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不可能轻易放弃。
所以,中国手机品牌应该选择坚守,并积极应对印度政府的挑战。一方面,要加强与印度政府的沟通和协商,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地缴纳税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在印度的本土化进程,提高供应链的自给率,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和口碑,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同时,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要小心一些别有企图的对手的暗中破坏。有传言说,在此之前,苹果和印度一些本地公司私下建议印度有关部门加大对外国公司的财务审查,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动机。苹果是一个以高端机为主的品牌,在印度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利润很高。如果能够借助印度政府的手段来压制中国手机品牌,或许能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而印度本地公司则是想借此机会复苏,在中国手机品牌陷入困境之时,抓住时机重返市场。
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在印度市场根深蒂固,拥有强大的产品力、渠道力和营销力,不会轻易被动摇。而且,中国手机品牌也不会放弃创新和进步,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着领先的技术和优势,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苹果和印度本土企业都显得落后和保守,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总之,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要放弃这个重要的市场。相反,它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的建设和改进,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印度市场,展现出中国手机品牌的韧性和魅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