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刘有话说
五一黄金周余温未减,大家还在讨论旅游的趣事。上周我已经在《广州动物园为什么火起来》里面跟大家分享了我的观点,本质就是大家似乎更倾向于廉价的消费。这个说法是有数据支撑的,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人均的旅游消费额同比2019年同期是减少了100多元。虽然,这100多元并不显眼,但是这个是代表了大家的消费观正在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车市、楼市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火爆,这是救不动了?还是大家消费的逻辑变了呢?
(资料图)
1
“口红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忧虑
巴菲特在上周的公开会议上谈了很多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是“你要接受未来赚的钱可能越来越少”,什么意思呢?经历了三年之后,很多的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部分日薄西山的企业可能就这样顺势关门了,有些赛道可能变得更加的丢零……总之各种的变革来得毫无防备。在后疫情时代,什么行业最赚钱似乎还没一个定论!关键是,很多看似不错的行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风口,比如火得不得了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并没有给生产力带来多少的释放。所以,大家在这个时代的“十字路口”才会变得犹豫和焦虑,甚至是彷徨无助。你觉得直播带货很赚钱?那是2018-2019年的产物了。
游免费的景点,走便宜的线路就成为了大家的悠闲主打,大件商品我买不起,买颗糖,买个口红奖励自己还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红效应”。这个效应最大的问题是最终会导致通缩,也就是大宗商品、大型投资都变得不赚钱,这样会让各行各业都越来越萎缩。如果你是管理者,你都不希望大众只是消费口红,而是希望大众可以消费红酒!这样,更大的产业和经济布局才能盘活起来。
2
未来,究竟要如何突围
如果说疫情让大家变得没钱,但是恰好这段时间城市居民的存款在持续暴增,银行都“水漫金山”了,存款利率一降再降。
如果说大家都没有钱消费,但是我们看五一黄金周的消费数据恰好相反,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且还有了不错的增长,钱又从何而来呢?
如果说疫情已经过去了,经济应该就腾飞,但是为何炒股的人还是普遍亏钱呢?股市还是在原来的位置起起伏伏?理财、基金的收益不尽如人意?
如果说过去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很理想,而且政策松绑,利率走低,为什么大家反而不热衷买房了呢?
这些经济现象都显得很奇怪,跟我们传统的认知恰好相反。其实本质是,底层的大宗商品、大额消费实在买不起、玩不起了。
比如汽车,其实现在的汽车行业处于一个青黄交接的阶段。传统的汽油车降价促销,而且传统的车企都在瑟瑟发抖,但是买的人相对少了,因为大家会想再看看后面是买电车还是油车好。实际上,全球超过60%的新能源车都是被中国人买掉了,所以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转向了电车时代。
但是,高端的电车现在价钱一点都不便宜,30万+的水平才能买到性价比好的电车,而30万+买BBA现在已经是卓卓有余了。正是这种心态博弈,让很多人在犹豫,在观望。关键是便宜的电车大众又担心质量问题,昂贵的电车大众又负担不起月供,那只能再等等了。
又比如房产,我们前几期内容都跟大家分享过现在市场上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富人疯狂式扫货,各种核心地段的资产都被富人争相收入囊中。你觉得未来十年,广州还能做一个新的珠江新城吗?不太可能了。广州未来剩下三个高端房产板块:金融城、珠江新城和琶洲电商板块,所以这些区域的房产大部分都是优质资产,如果你没有1000万+的预算,难以在这些区域选到好的产品,甚至3000万+才算是一个起步,好的房产始终是保值的。
相反,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普罗大众想换房!据说现在广州挂牌的二手房有超过13万套,也就是大部分人都想换房,但是要么换不起,要么换不了。置换成了当前一个好大的普遍问题,因为没有更多的“接盘侠”,置换就成了空中楼阁。再买回天河、黄埔、白云的新兴板块置业?轻舟已过万重山了,现在上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艰难,因为好的产品越来越贵,普通的产品谁都不想乱投资,乱上车。有过过去十年的经历,现在很多人都真切的认识到“房住不炒”的威力所在。
3
未来,究竟要如何突围
三个核心观点仅供参考:
(1)随着信息不对称逐步被打破,容易做的生意不多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市场的成本价,买家自然不会贸然下注,你想赚信息差的钱不太可能了。
(2)想通过实业来突围也难了,除非你有过硬的产品或者超强的核心技术,否则在巨大的铺租和人工车成本面前,盈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要贸贸然再随便投资做生意,尤其是冲着自己爱好和热情来的小本经营,幸存的概率会越来越低。
(3)淡化消费升级的观念,关注消费性价比。现在性价比高的产品越能够有流水的体现,有流水就起码代表能够活下来。虽然,高端消费和消费升级是不会消失,但是在流水与品牌之间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会是未来的一个主流消费观。比如国产新能源车,不香吗?疫情之后很多人变得更实在,更理性消费了。
胜手金句
钱,难赚了!所以消费,更加理性了。
更多理财妙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