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伴妈妈”卢婕(右三)与孩子们谈心。新华社发
张连琴(左)和女儿李昕伟在教室内听课。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曾慌慌张张,也曾想崩溃逃离。哭过、笑过、迷茫过……人长大不轻松,好在,在妈妈面前我们永远可以做个孩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起道一句“母亲节快乐,妈妈!”也一起跟随镜头到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地方,去触碰一下伟大的母爱。
(相关资料图)
镜头1
“特殊妈妈”为残障儿童托起生命的春天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在宁夏儿童福利院,有这样一群“特殊妈妈”,她们是医生、康复治疗师、儿童护理员……母亲节来临之际,“妈妈们”许下最朴素的心愿: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芝妹妹真棒!”又到了小南芝的作业治疗时间,宁夏儿童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师曹芳边鼓励、边伸手接过歪歪扭扭倒向自己的小女孩,“母女”俩随即笑作一团。小南芝是唐氏综合征患儿,两岁多了仍站立不稳。在曹芳一遍遍示范和手把手教导中,学会拿勺子的小南芝发出“咯咯”笑声。“每完成一个动作,她会得意、会撒娇。这比看到我家孩子进步还高兴,还有成就感。”曹芳说。
宁夏儿童福利院隶属于宁夏民政厅,是集孤弃儿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特殊教育、收养安置等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孩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或肢体残疾。在院长范篆玲看来,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母爱早已超越血缘,全院职工都是他们的“妈妈”。
母亲的呵护从取名开始。范篆玲说,“妈妈们”早在多年前就尝试以“宁夏”两字分别为无名无姓的男孩和女孩冠姓,以“欢乐”“平安”“如意”等寓意美好的字眼取名,夏南芝、夏乐秋、宁乐涛……
镜头2
“同桌妈妈”她是女儿了解外界的“耳朵”
在辽宁省兴城市红崖子镇初级中学九年(4)班教室里,第一排最靠窗位置,一名个子矮小、两鬓霜白的55岁女子在认真听讲,她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李昕伟的母亲张连琴。张连琴说女儿李昕伟患有听力障碍。自上小学起,张连琴就成女儿的同桌,风雨无阻陪伴女儿学习,充当女儿了解外界的“耳朵”。
2015年4月,李昕伟在沈阳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同时开始看口型学说话的训练,但由于李昕伟的听力辨别度差,学习过程十分艰辛。但张连琴没放弃,一直利用课余时间为女儿进行语言训练。在母亲的努力陪伴和耐心帮助下,尽管吐字不够清晰,李昕伟已经能够说出很多话。李昕伟告诉记者,她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想给妈妈设计一条中式、复古的裙子,让她也漂漂亮亮的,为自己而活。”
镜头3
“童伴妈妈”陪伴留守儿童成长
在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的龙源书院,“童心港湾”活动课堂里传来卢婕与留守儿童们欢快的笑声。
卢婕是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心港湾”的一名“童伴妈妈”。“童心港湾”是共青团组织在村级层面常态化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选配“童伴妈妈”、家访校访等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教育。
卢婕回忆说,第一次来到“童心港湾”时,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陪伴,不善与人交流。为了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卢婕经常去家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慢慢掌握了和孩子们相处的技巧。
现在,卢婕走在村子里,遇到的孩子们都会亲切地喊她一声“卢妈妈”。卢婕说:“我也曾是留守儿童,所以非常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希望孩子们在长大以后,回忆起童年是美好的,也希望他们记得,有过这样一位‘妈妈’曾经给过他们温暖。”
目前,共青团江西省委在全省已建设了1857个童心港湾项目点,在上千名“童伴妈妈”的陪伴下,已有6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在这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镜头4
陪读妈妈“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陕西省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年级学生赵懿菲,小时候被相关单位认定脑部发育迟缓。进入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后,母亲王鸽辞去工作陪同赵懿菲上学,一年365天照顾女儿衣食住行。
小懿菲有一个习惯,每当她听到关于妈妈的歌曲后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当妈妈不在她身边时她也会到处寻找甚至大哭,妈妈仿佛就是她生命的影子。
每天放学后,王鸽骑车带着孩子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做晚饭、陪看书、做训练……经过努力学习,小懿菲进步很大,四肢协调能力明显有了好转,还能认出很多车辆的车标。王鸽说:“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多付出一点,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学生226名,该校重点对提升学生自理能力、适应能力的特色课程进行了研发和开设,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出生命的亮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