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精美的紫砂壶作品紫砂壶开口不平整,董贵华细心整口5月6日,位于平定县冠山镇王家庄村的一间房子里,一阵阵捶打泥巴的声音从室内传出。走进屋里,一块块紫砂泥巴,经过一双双巧手的精心雕琢,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茄段壶、水平壶、梨形壶、西施壶、仿古壶、容天壶……
“我们村有2300多人,村民大多靠种植、养殖谋生,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年,村里除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还成立平定县永兴阁工贸有限公司发展紫砂产业,希望通过兴办农工商联合体,从‘砂’里淘金走好全村转型发展道路。”王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董荣斌介绍。
为什么将目光瞄准了紫砂产业?董荣斌解释,平定县紫砂资源丰富,近年来,县里更是把紫砂产业作为全县的转型产业、文化产业、富民产业和潜力产业去推进,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专家,鼓励各村盘活闲置资源、巧用闲散劳动力,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和手工业融合示范工程。
平定县永兴阁工贸有限公司所在之地,原先是王家庄村村集体的旧仓库。王家庄村“腾笼换鸟”,激活“沉睡”资源,不仅将15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部粉刷一新,还修缮屋顶、安装照明灯,购置回了紫砂制作工具和烧制设备,为村里发展紫砂产业夯实“硬件”基础。同时,村里采取“以壶会友”的方式,聘请宜兴紫砂工艺大师蒋志新当顾问,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参加紫砂培训,为紫砂产业发展奠定“软件”基础。
55岁的村民贾会明是蒋志新的得意门生。从不会到会,再到精益求精,贾会明坦言自己收获颇丰。如今,贾会明早已学成“毕业”,无论是茄段壶、梨形壶还是西施壶、龙带壶,他都制作得有模有样。贾会明制作的紫砂壶除了卖到本省,还通过网络卖到了辽宁、北京、河北等地。
62岁的村民董贵华也是制作紫砂壶的“巧手”。他说,自己年龄大,种不动地了,外出打工不好寻营生。在平定县永兴阁工贸有限公司打工,他既能学手艺,又守家在地有钱挣,对现状挺满意。因为对紫砂壶制作感兴趣,董贵华勤学苦练,不久就掌握了制作技巧。如今,董贵华制作的紫砂壶远销省内外,价格较贵的能卖到上千元一把。
经过多年发展,紫砂产业已经成为王家庄村除了农业产业的又一大发展动力源。董荣斌说,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找准定位、打造品牌、做好营销,让紫砂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让乡村振兴动能越来越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