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产养殖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渔业经济占全省农业经济20%以上。积极打造“蓝色粮仓”,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藏粮于海”,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记者近日采访调研时发现,目前,广东省全省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正积极进行水产育种协同攻关,在一些关键水产育种项目中实现重大突破,为“蓝色粮仓”注入更多“中国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位于湛江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繁育的南美白对虾
(资料图片)
对虾行业有了“中国芯”
“一尾虾”带动超100万人就业
走进湛江市东海岛,沿途是大大小小的虾苗场和种苗基地,这里每年向全国输送数百亿尾对虾苗。东海岛海水优质,是虾苗培育的优质场所,渔民养殖的多是当地的特色对虾品种“中兴1号”。
在由广东恒兴集团建设运营、位于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里,该集团分管种苗业务的副总裁莫爵君向记者介绍,基地面积300亩,有亲本选育养殖池150亩,育苗水体2万立方米,是集种苗、水产饲料、养殖、动保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金鲳鱼、石斑鱼、军曹鱼、马友鱼等。其中,年选育对虾亲虾10万对,虾苗80亿尾,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2002年,科技部、农业部把对虾抗病毒选育工作纳入了国家863计划,由恒兴集团承担该基地项目,历经10年摸索,经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选育出“中兴1号”,实现了国产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零的突破。与夏威夷引进的南美白对虾相比,“中兴1号”抗病评价指数提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目前,“中兴1号”在北方有多个合作生产基地,年均销售亲虾4万~5万对,单产达25万~30万幼体/尾亲虾。
在由广东恒兴集团建设运营、位于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对虾繁育中心十分壮观。
莫爵君介绍,集团通过建立南美白对虾抗病毒、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方法,成功选育了“中兴1号”等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让我国在虾种业繁育方面打了一个翻身仗。在南美白对虾带动下,湛江对虾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额等七项指标均居全国各地级以上市第一,2020年,湛江南美白对虾育苗1387亿尾。如今,全国每5只对虾中就有3只来自湛江。
穿行在虾塘间,莫爵君告诉记者,高位池的养殖密度较大,水处理系统很严格,整个养殖过程是靠微生态制剂控制水质;而低位塘的养殖密度不大,鱼虾混养,通过鱼吃掉有病的虾,就可以不用药物,通过稳定藻相来控制水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因为南美白对虾生长周期短,湛江已经有超过2万农户通过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对虾已成为湛江极具产业集群优势的支柱产业,累计带动就业超100万人。
如今在该基地刚建成的新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里,已配备了完善的生物安保措施,可实现全程无特定病原(SPF)的养殖环境,选育和保种规模也将扩大,可达600个家系/年,是我国一流的水产动物育种平台。
养殖户在收获石斑鱼
破解石斑鱼繁育“密码”
20多年培育三个杂交新品种 今后或半年就能上市
不只是对虾,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在鱼类繁育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就落户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勇教授从1999年便师从林浩然院士从事石斑鱼繁育研究。“过去20多年,我们繁育出3个石斑鱼品种,带来上百亿元产值。”张勇说,海洋生物育种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种子”就没有高质量的“蓝色粮仓”。
张勇和自己精心繁育的石斑鱼种苗
张勇介绍,石斑鱼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欢迎的名贵海鱼之一,常见品种有二十多种。海洋鱼类繁育需要慢工出细活,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都需要进行亲本选育,通常选育4代后遗传性状才能稳定。石斑鱼性成熟一般是4~5年,选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20年,而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时间则会缩短一半。“亲本要精挑细选,10万条鱼中最后只能剩800条来培育为成熟亲本,耗费成本很高,一旦养不活,前面的心血就全白费了。”张勇说,在过去20多年间,林浩然院士团队已经培育出两个经过国家审定的石斑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和云龙杂交斑。最近,团队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联合申报的第三个石斑鱼新品种——金虎杂交斑也通过国家审定,已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公示。
张勇在实验室内繁育的各种海水鱼
“海洋鱼类一旦有了‘芯片’,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张勇说,因为这两种石斑鱼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好,目前国内市场上所养殖的石斑鱼大部分都是杂交石斑鱼,包括他们繁育的品种。他告诉记者,国内石斑鱼每年的产量是20万吨,有上百亿元产值,是名副其实的“黄金鱼”,而直接受益的则是广大群众。“现在石斑鱼的塘头价大约40~50元/斤,过去在酒店基本上要卖几百元一斤,如今石斑鱼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湛江一处海洋牧场,渔民在收鱼。
张勇说,石斑鱼类属于典型的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种类,会导致雌雄发育不同步,缺乏雄性繁育亲本的问题。团队通过分析发现,脑-垂体-性腺轴在石斑鱼性别分化和性别转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张勇还发现,石斑鱼的性转变与社群因素变化相关:在繁殖季节,通过人工构建1雄3雌的社会群体,1星期后移走雄鱼,群体内的雌鱼通过打斗来确定社会地位,在两星期内占优势地位的雌鱼会转变为雄鱼。张勇开发出通过环境诱导来控制石斑鱼性别的技术,相当于找到了促进石斑鱼繁殖的“密码”。
如今,张勇正在研究通过生物技术育种的方法让石斑鱼生长速度更快。他希望通过现代基因组选育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方法,让石斑鱼在半年内就能上市。“这样收获频次会提高,也能减轻养殖户的养殖风险。”
养殖户对虾大丰收
打破鱼粉、种苗依赖
水产育种与海洋牧场建设相适应
在广东省农科院的水产实验室,一排排蓝色的水罐里养殖着南美白对虾、黄立鱼、热带海参、石斑鱼等各类水产的幼苗。记者采访时,广东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水产研究室主任黄文正轻轻地从一个水罐里捞出一些南美白对虾的小虾苗,和助手一起观察虾苗的长势。
黄文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他告诉记者,南美白对虾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10大主攻方向之一,为了打破对种苗的进口依赖,国内不少科研团队都在为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倾注心血,而他们团队也在和湛江的一些海洋水产企业合作进行对虾和鱼类的育种研究。“我们团队瞄准的是南美白对虾耐植物蛋白的营养育种研究,从育种角度选育出能够耐受高浓度植物蛋白的新品种,这是一门交叉学科,难度较大,目前已选育出第二代品系。”
黄文介绍,鱼虾饲料中最主要的成本是鱼粉。鱼粉是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原料。目前,鱼粉资源越来越紧俏,也让鱼饲料成本大幅上涨,为了摆脱对鱼粉的依赖,科学家要研制植物蛋白替代鱼粉,但高浓度植物蛋白中的氨基酸不平衡且含有抗营养因子,会导致鱼虾肠道受损,影响养殖效益。“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从遗传上逐渐改变这些虾的食性,选育出那些能够耐受高植物蛋白的南美白对虾品种。”黄文介绍,目前团队选育出的对虾新品系已经出现了一些优良性状,但经典育种至少需要四代,所以团队预计至少要3到5年之后才有望选育出有稳定遗传性状的新品种,“你看到的那些虾苗,就是我们通过高植物蛋白饲料养的,其中长势良好的个体可以做为后备亲本进行定向培育。”
黄文还介绍:“目前广东的深水养殖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还是金鲳鱼。而一些企业也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优良性状、经济价值高的石斑鱼幼苗,在他们的海洋牧场上进行大规模养殖。”黄文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广东的石斑鱼养殖新品种已不断涌现,目前珍珠斑在市场上也随处可见,各个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也正通过更多的远缘杂交试验,培育出更多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以满足“蓝色粮仓”建设和市场不断增长的需要。”
喻子牛向记者介绍三倍体生蚝
18年钻研生蚝繁育
三倍体技术可增产25%以上 让生蚝“飞”向全国餐桌
不仅是鱼、虾,广东在贝类繁育方面也是全国领先。生蚝(牡蛎)是广东人最爱吃的海产品之一,广东每年的生蚝产量占全国的1/3,这其中就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喻子牛的一份功劳,他不仅培育了几个生蚝新品种,还成功破解了生蚝的三倍体繁育技术,让生蚝产量提高了25%以上。
喻子牛是国内生蚝繁育领域的权威专家。过去18年他一直在破解困扰生蚝良种繁育的瓶颈问题——如何让生蚝既高产又好吃。每年的4到7月是生蚝繁育的季节,也是喻子牛最忙的时候。生蚝产卵、受精时间不固定,喻子牛和团队成员必须24小时不间断工作,把雄性、雌性生蚝分别打开,然后在海边的繁育基地进行人工授精。
喻子牛告诉记者,在广东市场上常见的有湛江生蚝、台山生蚝和阳江程村蚝,近年来很多不临海省份的居民也爱上了吃生蚝,这也倒逼生蚝产量提高。
喻子牛和团队成员长期以来坚持做生蚝种质的遗传改良工作,18年下来已经选育出两个国家审定的生蚝新品种“华南一号”和“华海一号”,近年来他们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生产出了三倍体生蚝。“三倍体生蚝含有三套染色体,具有高度不育、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喻子牛介绍,三倍体生蚝的突出特征就是其不育性(不繁殖),以此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生蚝到了繁殖季节要消耗很多的营养物质,而三倍体就是让生蚝跳过繁育这个阶段一直生长,肉质就会比较肥美。”他表示,三倍体繁育技术可让生蚝亩产增加25%~60%。目前,全国生蚝养殖中60%的苗种都是三倍体苗种,其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上千万亩。
三倍体繁育技术已经从广东推广到山东、福建、辽宁等省份,但喻子牛表示,三倍体生蚝在广东的养殖规模还不够大,“华南地区养殖的生蚝主要是半咸水品种。”从今年起,喻子牛和团队开始在广东推广高盐度生蚝品种三倍体,该品种可在海水咸度更高的环境下生存,可养区域更大。“我们计划先把三倍体半咸水生蚝的养殖面积翻几番,同时把高盐度生蚝品种引入广东,繁育成三倍体,进而让产量和养殖面积都大幅提高,让广东生蚝‘飞’出广东,‘飞’向全国人民的餐桌,还要让广东生蚝能出口。”
热带海参育种
研发规模化繁养技术 避免过度捕捞
“热带海参有广大的市场,我们目前也在研发热带海参的育种和养殖技术。”黄文介绍,目前北方的辽参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育苗养殖技术,但我国对热带海参的消费需求一直非常大,这类海参养殖业还未成型,主要依靠海捕。“每年全球消费的海参干品约有4万吨左右,但辽参只占其中的10%~15%。以前,人们多在附近海域捕捞热带海参,渐渐地海参资源匮乏了。”他表示,加快热带海参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开发迫在眉睫。
黄文表示,热带海参的大规模育苗技术任重道远。“前两年,我们已在茂名建立了热带海参种质资源圃,收到了15种活体海参,目前我们在海参繁育与增殖放流技术方面已经有一定优势,我们的工作是基于可以被捕捞到的常规海参作为研究模型,突破海参的繁育技术,研究海参的养殖饲料等,包括热带海参的规模化养殖技术等。”
黄文认为,未来热带海参的增养殖技术将可通过国际合作来进行。“我们开发出海参养殖技术后,可以教外国人做海参苗,利用国外的自然海域资源增殖海参,希望开发出规模化的热带海参育种育苗技术,一些热带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并向我国出口,最后实现双赢。”
树牢久久为功思想
加强水产育种人才队伍建设
黄文表示,水产育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性工作,需要稳定持续的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投入,只有自主研制更多优质的种苗,广东才能真正从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迈进。“我国要想实现水产种业的快速发展,首要问题还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大水产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一线育种科技人员的支持力度,让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
黄文认为,国家和省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目前,省内主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还是室外养殖池塘,但户外养殖池塘难以形成工业化生产的流程,加上土地权属、尾水处理等问题,瓶颈越来越凸显。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切中了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痛点,海洋牧场现代化进程势必倒逼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
黄文还表示,水产育种的转型升级,尤其需要树牢久久为功的思想,“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也是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在各项支持体系方面,我们也要做对应的调整。优良的种苗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水产育种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适应养殖环境的新品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