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摘商业评论,作者 | 无字
如果要选出近一年来最热的技术,大模型说是第二,或许没人敢称第一。
(资料图片)
比尔 · 盖茨认为,"ChatGPT 像互联网发明一样重要,将会改变世界 "。正因为大模型的想象空间十分高远,无论是以百度、阿里、京东为首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以华为、商汤科技、理想汽车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都紧锣密鼓地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产品。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 10 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有 79 个,堪称 " 百模大战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大模型竞赛中,智能手机行业却显得过于安静。IDC 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是 vivo、荣耀、OPPO、苹果、小米,时至今日,没有一家推出自家的大模型产品。
2023 GTC 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对外表示," 我们正处于 AI 的 iPhone 时刻 "。考虑到当今智能手机厂商正是追随 iPhone 才创造了一番伟业,在 "AI 的 iPhone 时刻 ",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集体安静,显得颇为反常。
大模型爆火,智能手机厂商分化
尽管目前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都没有推出自家的大模型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手机厂商们都不看好大模型。
目前可以看到,对智能手机业务依赖越低的厂商,对大模型越感兴趣。
因美国政府制裁,华为如今在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财报显示,2022 年,华为终端业务销售收入 2145 亿元,占总收入的 33.4%,运营商和企业 业务已经成为华为的营收支柱。
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政企客户的需求,2023 年 7 月 7 日,华为发布了盘古大模型 3.0,分为 L0 基础大模型、L1 行业大模型、L2 场景模型三层架构,为行业客户、伙伴及开发者提供服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与华为手机几乎没有联系," 不作诗,只做事 ",致力于深耕政务、金融、制造等行业。
与华为类似,作为互联网手机的代表,小米也在积极拥抱大模型。2023 年 5 月,小米官方透露,公司已于 4 月组建了 AI 实验室大模型团队,AI 领域相关人员超 1200 人。
2023 年一季度分析师业绩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 我们不会像 OpenAI 那样去做通用大模型。小米会积极拥抱它(大模型),也会思考如何去做它。我们有几个坚定的观点——未来谁拥有用户、谁拥有数据、谁拥有用户的使用场景,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里占据比较好的优势。"
可以发现,小米其实已经针对大模型展开布局,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推出产品,主要是因为不打算做通用大模型,而是希望让大模型产品与自家的业务无缝结合。
与上述智能手机厂商形成截然反差,以智能手机业务为营收支柱的智能手机厂商对大模型反应冷淡。
2023 年以来,OPPO 不光没有推出大模型相关产品,高管甚至都很少谈论大模型技术。至于荣耀,虽然 CEO 赵明在诸多访谈中谈了大模型,但自身也没有推出相关产品。
华为、小米与 OPPO、荣耀截然不同的选择,其实恰恰揭露了以智能手机业务为营收支柱的智能手机厂商的尴尬,大模型固然是未来,但缺乏算力和数据,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算力、数据都有短板,手机厂商望洋兴叹
与初代 iPhone 凭借硬件创新引发内容变革不同的是,大模型可以运行在大部分终端之上,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引发技术变革,需要充沛的资金、算力以及数据作为支撑,这恰恰是智能手机厂商的短板。
参照 ChatGPT 的经验,其之所以能取得亮眼的成绩,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不计成本的 " 烧钱 "。官方资料显示,2015 年以来,OpenAI 已拿到超 140 亿美元融资。《财富》杂志爆料称,2022 年,OpenAI 亏损 5.45 亿美元。
诚然,头部的智能手机厂商营收规模以百亿计,可以应对大模型的巨额投入,但在算力和数据上,智能 手机厂商却存在难以补足的短板。
还是以 ChatGPT 为例,其训练所需的算力,来源于微软的支持。2019 年,OpenAI 获得了微软 10 亿美元的投资,与此同时,微软云也成为 ChatGPT 的独家云供应商。
官方资料显示,2019 年 2 月发布的 GPT-2 参数量仅为 15 亿,而到了 2020 年 5 月发布的 GPT-3,参数量达到了 1750 亿。ChatGPT 的参数量暴增,但训练时长却没有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拥有微软提供的 NVIDIA V100 GPU 高带宽集群。
反观智能手机厂商,主营的智能手机产品核心配置均需离线化,并没有布局云计算的动力。
事实上,这也正是华为和诸多智能手机厂商的差别所在。由于需要满足政企客户的云计算需求,目前华为云在细分市场有较大优势。
2023 年 5 月 15 日,沙利文披露的报告显示,华为云在金融云平台、金融专属云平台、金融云大数据、金融云原生数据库、银行云五大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可以说,正是凭借较高的云计算能力,华为才得以推出极具竞争力的大模型产品。
反观目前以智能手机业务为营收支柱的智能手机厂商,由于缺乏底层技术,大多选择和第三方厂商合作的方式布局大模型。
2023 年 4 月,阿里云宣布,将与 OPPO 安第斯智能云联合打造 OPPO 大模型基础设施。6 月 29 日,接受采访时,赵明也对外表示," 未来将率先把 AI 大模型引入端侧,并在网络大模型方面跟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目前已有接触。"
上游产业链已开始行动,手机厂商想捡现成的
虽然从市场维度来看,受限于先天资源,部分智能手机厂商在大模型领域止步不前,但为了掌握主动权,智能手机上游产业链的玩家已经有所行动。
2023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高通展示了全球首个在终端侧运行生成式 AI 模型 Stable Diffusion 以及全球最快终端侧语言 - 视觉模型 ControlNet 的运行演示。这两款模型的参数量达 10 亿 -15 亿,十几秒时间即可完成一系列推理,根据输入的文字或图片生成全新的 AI 图像。
图源:Google无独有偶,2023 年 5 月举办的 Google I/O 上,谷歌也推出了 PaLM2,模型体积的不同分为四种等级,其中等级最轻便的 Gecko 有望整合进 Android 系统。
由此来看,智能手机厂商没有第一时间推出大模型产品,或许也是因为上游产业链的技术尚未成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随着上游技术的逐步下放,未来智能手机厂商有现成的大模型技术可供使用,但大模型入口的特性,或许也将引发智能手机生态的变革。
与 PC 厂商仅仅推出终端产品不同,智能手机厂商往往还在软件分发、安全管家、IoT 控制中枢等入口领域发力。以小米为例,2022 年,其互联网业务营收为 283 亿元,占总营收的 10.11%。
而随着大模型逐步成熟,其可能会成为终端最重要的入口。对此,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 AI 研究负责人侯纪磊认为," 长远看,这(大模型)也将在交互层面,改变用户与各种应用的互动方式,或许未来只有一个 APP ——数字助手。"
这也意味着,随着大模型的大规模落地,智能手机厂商可能会丢失入口优势,沦为纯粹意义上的管道。这不论是对于智能手机厂商通过入口创收,还是基于智能手机的中枢地位,布局 IoT、智能汽车等业务,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2023 年 6 月,接受采访,谈及大模型时,赵明谨慎地表示," 荣耀会坚定不移的在端侧 AI 上发展和演进,如果和云侧的大模型进行交互,我们会非常慎重。"
总而言之,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大模型的背景下,大部分智能手机厂商反应冷淡,并不是因为目光短浅,而是现有资源,不足以支撑具备竞争力的大模型产品。
随着高通、谷歌等企业发力,未来智能手机厂商或许会有现成的大模型产品。但由于大模型具备一级入口属性,其也可能颠覆智能手机厂商的入口优势。
因此,未来智能手机厂商如果想要拿到 AI 时代的船票,那么或许还是要亲力亲为的打造大模型产品。
关键词: